文章目錄
大腸癌的高風險族群
腹脹、腹痛、便秘、腹瀉、排便有血、糞便型態改變等,都是大腸癌的常見症狀。
攝取過多的紅肉、脂肪、蛋白質,是大腸癌明顯增加的趨勢,因此肥胖、飲食習慣不佳、運動量不足等,都是罹患大腸癌的高危險族群。此外,大腸癌也與家庭遺傳、瘜肉病史有關,罹癌機會會比一般人來得高。吸菸、慢性腸道發炎、潰瘍性結腸炎、環境污染、克隆氏症等,都須提高警覺,而吸菸不只會提高大腸癌的罹患率,也會提高治療後復發的可能性。
各期瘜肉示意圖
第0期:瘜肉癌變,病灶尚未跑出腸道內側的粘膜層,為「原位癌」。
第1期:癌細胞已穿過腸道粘膜層,進入粘膜肌肉層與粘膜下組織,但還沒散佈至固有的粘膜肌層。
第2期:癌細胞入侵整個腸壁,但尚未蔓延至附近的淋巴結。
第3期:癌細胞已經蔓延至附近淋巴結,但尚未轉移到其他器官。
第4期:癌細胞已轉移到身體其他器官,如肝臟、卵巢、肺等遠處器官。
大腸癌發生的位置
根據大腸瘜肉、腫瘤長的位置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症狀,當大腸癌發生在這些位置,會出現以下的情況!
1.右側(升結腸):腹痛、腹脹、體重減輕、貧血
糞便在大腸右側的含水量較多,所以糞便型態為稀水狀,因此糞便通過較不困難,所以腫瘤就會比較大,較大的腫瘤則容易潰爛造成貧血的情況。
2.左側(降結腸):腹痛、排便習慣改變、直腸出血
糞便在大腸左側的型態多為固狀,通過腸道比較困難,因此糞便會較為細、小,當腫瘤與糞便經過摩擦排泄出體外時,就可在糞便的表面觀察到出血的情況。
3.直腸:血便、肛門出血、排便不適、下腹部脹痛、糞便變細
當腫瘤的位置越靠近肛門口,會讓人誤以為有糞便在那個位置,導致有不斷想排便的感覺,但卻排不出來。
定期篩檢
根據國民健康署105年癌症登記資料統計,每天約有41人罹患大腸癌,每年大約15000人罹患大腸癌,死亡人數約5700多人。美國癌症研究協會指出,大腸癌是可以預防的癌症類型之一,可透過運動、飲食以及定期大腸癌篩檢,達到預防與及早治療的效果。
國民健康署:「實證證明糞便潛血檢查可以有效的預防大腸癌,經由篩檢早期發現癌前病變(大腸瘜肉),並經切除後可降低死亡率。」
因大腸癌多發生在年紀50歲以上者,國民健康署提供50-74歲的民眾每兩年一次免費的「定量免疫法」糞便潛血檢查,民眾只需將採便管帶回家,使用採便棒在沾取糞便後放入專屬套管,再送至符合健保特約的醫療院所,即可進行糞便潛血檢查,採便前無須進行飲食控制與灌腸。